第506章 317318章:时代变了!(4000字)

骨子里头的恃才傲物,那可是比普通人严重多了。

现在你让他管高瓴唐这个项目,他也不怎么想管。

毕竟,高瓴人工智能团队一年的研发费用,那可是以百亿为单位计算的!

不差你这点三瓜两枣!

不过,高怀钧亲自下达了命令,而且是最主要的无人驾驶应用上,吴恩达只能无奈地答应。

没办法。

这款产品的商用,太关键了!

关系到了在下一阶段,高瓴对于人工智能这个团队的期中总结。

钱不钱的无所谓,但是高瓴不再持续高强度的投入,这个团队可却是会垮!

“好的,高总,我尽力。”吴恩达看到一周的高管不发话,在一旁低声说道。

“什么尽力?是必须!”

“高瓴这一次不仅仅是要做一件合格的作品,更是要做一件伟大的作品!”

“我需要用这一件伟大的作品,让高瓴车辆上市,突破所有投资人的想象!”

“说完了吗?你继续说。”

高怀钧立刻毫不客气地反驳道。

“是!”吴恩达赶紧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继续说道,“城区智驾是高瓴这款车的ADS智驾系统最大的卖点。”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高管们都不由得为之一振。

城区智驾,是所有无人驾驶系统,最大的难点。

因为城区的交通环境,相比于高速公里,更为不可控!

马路上突然蹦出来一个人,一辆车突然从死角开出来,甚至是随意行走的电动车等等,都可以成为致命伤!

这就需要非常高密度的算法进行控制。

其他车商也搞所谓的“智驾”,但这还停留在依赖地图的阶段,这点就完全不可行,因为他们的算法是完全的辅助驾驶,离开高精地图就智障。

想想看,一个行人突然跑出来,你这依靠地图的所谓的“智驾”,又有何用?

高瓴当初也尝试了高精地图,而且还是自家的地图高瓴地图,并在高瓴唐,高瓴汉等产品上进行了初步应用。

高瓴地图现在怎么玩的呢?

高瓴地图是个基础设施,也可以说是平台,所以高瓴地图现在是直接开放并向B端收费(需要它的企业),物流、外卖、打车等等。

这些行业离不开地图,但又不可能自己投入天量的成本再去搞一套,所以向高瓴交钱。

每天使用导航的用户也知道,咱们每个人都是高瓴的采集员,新开的路或小路,你走了就有记录,高瓴的采集员会来再确认。

刚封闭的路你上报了,高瓴就会根据其他用户的数据确认。

同时高瓴自己的采集员每天都在到处“巡逻”,采集更精确的道路数据以及附近的建筑、商店、设施等数据。

目前的车商,包括高瓴自己本身都依赖于地图本身。

平面地图仅仅是路线图,智驾需要高精地图,比如这条路有几个车道,每条车道具体是往哪个方向行驶的,哪里有斑马线,哪里有实线,十字路口是不是三变四,这些都需要人工采集,要精确到“米”的程度。

这些车商的摄像头和算法是应对的是周围的物体,而不是识别道路。

所以你会看到这些车商,它们的智驾仅限于高速路和快速路,因为高瓴早就把高速和快速路的高精地图采集完了。

而现在高瓴地图靠GPS就能准确显示自己在哪条车道,算法只需要保持车道居中和识别周围车辆就行。

所以高瓴地图的数据交钱拿来就能用。

而“开城”是靠车商自己一点一点去采集,所以这些车商的“开城”特别慢,关键是所谓“开城”仅仅是城区主要道路,并非全部。

高瓴自己也试过,采集了9000公里依然不能覆盖上海的所有大路,无数小路就更别提了。

如果其他车商依赖高精地图,那它们永远只能停留在L2。

所以其他车商要摆脱地图,也只能靠高精度雷达和算法。

毕竟,标线道路对于高精地图智驾就是无解

就算识别车辆、物体和应对的算法再厉害,没了高精地图就是智障,成了实实在在的辅助驾驶。

而采集高精地图的成本是天量的,关键城市道路是每天都有变化的。

像华国这样的国家,特么三年之后,一个城市都大变样,你怎么玩儿?

所以现在高瓴的智驾团队有别于其他所有车商,视觉+激光+毫米波+算法。

现在的高瓴ADS智驾系统是一个复合型的新型算法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