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洋为中用

乱说天国 鑫兴 2379 字 2个月前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太平天国的崛起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震撼着整个中国大地。而作为太平天国的副圣教主,亨利深知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远涉重洋,来到了美国寻找电话真正的发明者——贝尔安东尼奥·梅乌奇。梅乌奇这位天才科学家,早在 1860 年代就已经展现出了对电话机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他的发明无疑领先于当时的贝尔和格雷等人十余年之久,但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经济上的困窘,使得梅乌奇在与贝尔的电话机专利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然而,梅乌奇并未气馁,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发明将会改变世界。1871 年,他毅然决定为自己的发明装置申请专利。可惜的是,尽管他竭尽全力,最终还是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勉强维持专利书一年的有效期。面对如此困境,梅乌奇不得不选择放弃,任由专利书过期。就在这时,亨利通过美国天道教得知了这一切。他被梅乌奇的才华所折服,并深感不能让这样伟大的发明埋没于世。于是,他代表天道教出面,诚恳地邀请贝尔安东尼奥·梅乌奇前往太平天国,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在太平天国这个充满朝气蓬勃气息之地,梅乌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资源。他全身心投入到电话的改良和推广工作中,不断尝试新的技术和材料,努力提升电话的性能和稳定性。经过不懈的努力,梅乌奇终于成功地将电话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太平天国境内纷纷建立起了先进的电话通讯网络,人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准确,各地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亨利的远见卓识和坚定信念。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得贝尔安东尼奥·梅乌奇的才华得以施展,电话这项伟大的发明在太平天国得以绽放光芒。这段历史也成为了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勇攀科技高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遥远的 1875 年,法国巴黎成功地建造出了世界上首座火力发电厂,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当时,亨利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新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商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派遣法国天道教派的信徒雷欧携带大量资金前往巴黎,深入学习火电技术。雷欧肩负重任,不辞辛劳地努力钻研,终于掌握了先进的火电技术精髓。学成归来之后,雷欧受到了天国政府和上海商会的高度重视。双方携手合作,共同投资,于 1878 年在上海建立起了天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的火力发电厂。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19 世纪末期,人类对于能源的探索并未止步不前。人们逐渐发现,可以通过建造水电站来充分利用水利资源进行发电。在英格兰最北部的诺森伯兰郡,克拉格塞德成为了第一个实现居民住宅以水力发电供应电力的地方。而仅仅一年之后,位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第一个商业用途的水力发电厂也宣告竣工并投入使用。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仅展示了人类智慧那无尽的可能性,更是为当代社会的蓬勃发展筑牢了稳固的能源根基。这一系列成果亲历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光辉征程,助力人类文明持续昂首阔步、奋勇前行。时间来到 1881 年,此时位于尼亚加拉瀑布城的路灯已采用水力发电来提供照明所需的电力。消息灵通且对新事物极为敏感的亨利,当他听闻此事后便立刻洞察到其中潜藏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并迅速做出反应——派遣英国籍天道教信徒约翰前往尼亚加拉,不惜花费重金也要向克拉格塞德拜师学艺,以求习得先进的水电技术。待到学成归来之时,再将此项技艺引入太平天国,造福一方百姓。公元 1880 年,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来临——太平天国时期首座由政府和商人共同投资兴建的水力发电站,屹立于昆明滇池西岸的螳螂川上游石龙坝之上!这一创举不仅彰显了当时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渴望,更为后来者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时光倒流至 1879 年,政务院秘书长李鸿章高瞻远瞩地引入德国先进技术,在旅顺军港精心打造出一套完备的自来水系统。这套系统犹如生命之泉,每日可满足两万人口的用水需求,令人瞩目。从此之后,中国各大城市纷纷效仿,相继展开城市自来水系统的建设热潮。终于,在 1895 年,北京紧随时代步伐,成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来水厂,困扰居民已久的用水难题迎刃而解。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使得城市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升,人们从此告别了饮水困难的日子,迈向现代化都市的新征程。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像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同样,亨利又通过天道教和巨额资金为太平天国带来了电灯技术。

公元 1879 年,日不落帝国——英国成功建造出完全采用复合装甲的"巨人"号战列舰,这一创举使得该战舰水线装甲带的厚度大幅缩减至仅仅 18 英寸!就在此时,一大批正在英国船厂和炼铁厂实习深造的太平天国留学生们也学成期满,并于次年(即 1880 年)踏上归途,返回祖国。这些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回国后,马不停蹄地投身到国家的军事建设当中。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位于福建马尾的全国外洋舰船制造总厂青洲船坞的改建与翻新工程。在此期间,他们将复合装甲技术应用到各舰队现役的 10 艘老旧二等铁甲舰身上,成功实现了这些军舰的升级换代,极大提升了我国海军的整体实力。经过反复试验与精心打磨,这款铁甲舰终于闪亮登场!它的设计排水量达到了惊人的 4200 吨,犹如一座钢铁巨兽傲立于海面之上。其身长 65 米、宽达 13 米,吃水深度则为 4.8 米。在武器配备方面,这艘铁甲舰可谓武装到牙齿。它装备了四门威力惊人的四代宣武 240 毫米主炮,这些巨炮被巧妙地安置在两侧船舷的四个耳台中,随时准备给敌人致命一击。此外,还有四门同样强大的 190 毫米四代宣武主炮以及八门精准凶猛的 140 毫米四代宣武副炮,如此强大的火力配置,足以让任何对手为之胆寒。不仅如此,铁甲舰的防御能力也堪称一流。它的水线装甲带厚度达到了 150 毫米,坚如磐石;炮廓装甲更是厚实无比,足有 120 毫米,可以有效抵御敌方炮火的攻击;而耳台装甲也有 100 毫米之厚,为船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护。值得一提的是,这艘铁甲舰延续了船厂一贯的设计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法兰西风情。它采用了干舷高大的三桅单烟囱式结构,舰首还设有一个巨大而锋利的撞角,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它无坚不摧的实力与勇气。其动力为6座燃煤锅炉,1台往复式蒸汽机,采用单轴推进,功率为3200匹马力,最大航速14节,最大载煤370吨。接着,船厂仿照英国“巨人”号又着手新建四艘大型铁甲舰。

此刻,太平天国海军麾下的各个舰队皆已配备了本国自主研发制造的新型快速巡洋舰。这些战舰长达六十四米,全宽九点七五米,吃水深度则为四点五米。其标准排水量达一千三百八十吨,而当处于满载状态时,排水量更是高达一千五百四十吨!每艘船都装载着两座先进的卧式三段膨胀式蒸汽引擎,这使得它们能够以惊人的十六节最高航速破浪前行,并搭载二百五十至三百吨燃煤作为动力源。船上共有一百三十七名英勇无畏的舰员。这款巡洋舰堪称钢铁巨兽!其舰体装甲厚度惊人地达到了十九毫米,就连水线以下的装甲也厚实无比,足有九点五毫米,这无疑为整艘舰船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护盾。除此之外,该巡洋舰还配备了两门令人闻风丧胆的四代宣武 250 毫米后膛炮,作为主炮的它们威力极其恐怖,有效射程更是远至八千多米;另外还有四门火力凶猛的 110 毫米四代宣武副炮,以及四门源自海外的 37 毫米转管加特林机枪和四门进口加特林 10 管机关炮,这些武器让这艘战舰如虎添翼。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艘这样的巡洋战舰上都装载着四座鱼雷发射管,能够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以致命打击。在那个时代,太平天国海军各个舰队总共拥有五十多艘这样的巡洋巨舰,其实力可谓是相当雄厚。

太平天国时期,国防部门派遣代表团前往德国进行考察。在这次访问中,他们亲眼目睹了鱼雷艇对于攻击舰船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这一发现令他们深感震撼,并决定从着名的伏尔锵造船厂订购两艘先进的鱼雷艇。回国后,这些鱼雷艇被运往福建马尾船厂进行仿制。经过艰苦努力和技术攻关,最终成功建造出了八十艘国产鱼雷艇,并将其配备给了四大舰队。这些国产鱼雷艇的性能相当出色,它们的正常排水量达到了二十八吨,舰长二十六点五米,舰宽三点五零米,吃水深度一点五五米。动力系统采用单轴驱动,配有一台 HC 发动机和一座机车锅炉,输出功率高达三百马力,使得最大航速能够达到十八点二节。燃料方面,则使用煤炭作为能源。每艘艇上共有十名英勇的艇员。这种新型鱼雷艇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从外观上看,甲板上方几乎看不到任何人员活动的身影。而艇的前部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前低后高的龟甲状结构,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突破海浪,还能提高航行速度和稳定性。此外,艇首还装备了两具口径达三百五十六毫米的强大鱼雷发射管,使其具备了极强的攻击能力。总的来说,这款国产鱼雷艇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实际战斗表现上都十分优秀,成为当时太平天国海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科技与军事的不懈追求,也为后来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 1879 年,在遥远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一个名叫老卡尔·本茨的男子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试验出了一台令人瞩目的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这个消息犹如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瞬间传遍全球各个角落。远在东方神秘国度——天国的亨利听闻此讯后,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项发明必将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决策力,亨利立刻派遣了几位天国优秀的留德学童前往卡尔所在之地,让他们潜入其机械工场充当学徒工人。这些年轻聪明、机智过人且充满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精神面貌的学童们身负重任,他们要巧妙周旋于众人之间,并寻找最佳时机去接近那位天才发明家——卡尔·本茨先生。不仅如此还要想方设法取得对方信任并成为其得力助手才行;只有这样才能深入探究学习这种崭新神奇机器内部构造及运作原理等相关知识技能技巧方法经验等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资料数据资源情报资讯……在接下来漫长而艰苦卓绝努力奋斗拼搏进取过程当中,这些勇敢无畏、坚毅执着又聪慧伶俐机智果敢的天国少年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力量相互配合支持帮助鼓励共同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挑战……最终如愿以偿地实现既定目标计划获得圆满成功凯旋而归!

时间来到 1877 年,这一年对于世界工业史来说意义非凡——英国人托马斯和吉尔克里斯特共同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炼钢方法,并将其命名为“托马斯炼钢法”。而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处于积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时期。许多有志青年纷纷远赴海外求学,其中就包括一批前往英国利物浦和伯明翰等地钢厂学习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怀揣着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期待,努力汲取着国外先进科学知识。经过整整一年废寝忘食地学习与实践,这群中国留学生终于成功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脱磷冶炼技术。带着满腔热血与满腹经纶,他们毅然决然踏上归国之路,决心要将所学所得奉献给自己深爱的祖国。回国后的中国留学生们如同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到本国钢铁产业之中。他们不仅将学到的新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使得中国钢铁冶炼技术迈上一个崭新台阶;同时还意外收获了高质量的磷肥资源。这些优质磷肥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后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并让大片曾经荒废闲置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留学生们勇攀科技高峰、敢于创新实践才推动我国钢铁行业取得如此巨大进步也为农业发展带来福音!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下属于那个时代浓墨重彩篇章成为国家崛起道路上当之无愧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