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章之八 心猿之意难琢磨

但他这种妖修,怕是十年都未必得成。

至于说靠着传武来积累真气,孙九执不用多想,便知鸡肋。

真气武道,虽可分发武种传予他人。但为了避免强枝弱干,南奕一定会在武种分发数量上做限制,不叫麾下武者反客为主,借鸡生蛋。

再联想到南奕借法手段也会有数量限制,孙九执心下猜测:或许,在南奕真气武道中,只有有数之位,可以广为传武,快速积累真气;而与之相应,可广为传武者,则会借法于南奕,由南奕融汇诸法于一身。

孙九执思索良久,虽不发一言,却大概能猜出南奕真气武道现状。

不过,他并未急着就此与南奕谈条件,而是看向南奕,忽地开口:“依君之见,在下心猿之身,转修真气武道,可有必要?”

一听此问,南奕还未接话,一旁的杜衡却是心中暗叹。

在杜衡眼中,南奕真气武道之妙处,于修士而言,在于可使法力更为柔和温顺,不易走火入魔;于妖修而言,则在于中和血脉异力,可保持人身。

这些妙处,说有用也有用,说没用,却也确实没多大用。

至于其他方面,相较仙道法门,真气武道无甚稀奇,更是十分粗糙。

毕竟,南奕不过黄阶修士,说是开辟新道,但他折腾出的真气武道,在仙道法门前,无疑是根本不够看。

当然,考虑到南奕天资出众、才情上佳,于真气武道上还能继续完善,若叫杜衡锐评真气武道,他也愿意称赞一声“未来可期”。

只是,如果中和血脉异力这一点不能打动孙九执,杜衡口才有限,也不知该如何才能说服孙九执。

毕竟,孙九执若修真气武道,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居于南奕之下。

而此世修士,少有愿意居于人下者。

像南奕目前给出的真气法脉,裘长生乃是南奕分身,自不必多说。

陶知命属于南奕投桃报李,分出一道真气法脉,不过问陶知命是否传武,只作为两人半师半友情分之见证。

剩下四人,燕青云与郭来,本质上都是散修,而非仙门正道之修士;裴清雪与宋忠,受了凤凰传承,亦只得修真气武道,才能中和血脉异力。

虽说宋忠本人一开始就是宁练内功不修道,但总的来说,正常情况下,即便许诺真气法脉,南奕也很难拉拢仙门修士转修真气武道。

比如谢迦南,与南奕关系也算亲近,南奕亦从未想过让其舍了仙门转修真气武道。

<div class="contentadv"> 当孙九执反问南奕可有必要时,杜衡听在耳中,听出孙九执对中和血脉异力之效不以为意,心里顿时暗叹。

不过南奕倒是依旧从容淡定。

南奕早就猜测孙九执对人族之身无甚眷恋,单凭真气武道中和血脉异力之效,绝难打动其心。

甚至于,南奕心中也知,孙九执未必不会分析出武种分发与真气法脉之限。

但谈判嘛,本来就是一点点地谈条件,万没有上来就亮底牌的说法。

所以,南奕略一思索,说:“道友是否转修真气武道,不在于我,而在于你。”

“我可以许诺道友真气武道护法之位,与道友同享权柄,于真气加持之力五五分润。”

“可是这些皆不重要。”

南奕看着孙九执,目光清澈:“一切,只取决于道友,道在何方。”

“依在下拙见,道友之心,正合在下所著《志士仁人》,若见世道不公,便会生出不忿。”

这种不忿,并不一定是源于圣母之心或恻隐之心。

在南奕看来,若见不平之事,会想起自身小时候的不公遭遇,也有可能生出不忿,念头不通达。

然后殊途同归,不管是为何生出不忿,只要本身性情不会欺压良善与弱小,愿意锄强,论迹不论心下,都可以称作是行侠仗义。

在前世,提起志士仁人,总会联想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仿佛只有牺牲,才配称作仁义与侠道。

但那是因为前世没有修士,无修行一说,以个体面对强权大势,多只有牺牲一途。

而在此世,伟力聚于一身,个体修行实能成仙作祖。

在宣扬武侠精神,进行哲学思辨时,南奕自然因地制宜,不会完全照搬前世学说。

简单说,对于麾下武者,南奕并非是让他们保护弱小,为凡人而战,乃至为凡人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