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罗布泊钾盐

我的1999 东人 1770 字 4个月前

这里出土的楼兰美女小河公主至今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楼兰国消失原因,全球干旱是大背景,青藏高原隆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这里,干旱逐步加剧,再加上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截水、过度垦种等等,最终导致整个湖泊干涸。

罗布泊地区气候炎热,夏季最高气温高于40度,每年只有30多毫米的降水量,蒸发量却高达3000多毫米。

这里终年风力强劲,6-8月为大风季节,常常引起沙暴天气。狂风突袭时,流动的沙垄、沙丘翻滚向前,沙粒漫天飞舞,天昏地暗,8级以上大风日在罗布泊可长2个多月,气候极端恶劣。

上个世纪中叶,罗布泊完全干涸。

罗布泊干涸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巨变,草本植物几乎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成片死亡,沙漠不断向前推进,罗布泊很快和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融为一体了,成了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被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盐壳当屏障,风吹沙石跑”。

对于罗布泊来说,湖泊形成初期,受气候影响,湖泊水源充沛,水域宽阔,湖水含盐度较低,这一时期湖内生物繁盛,周围植被茂密。

随着区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雨量减少,光照酷烈,蒸发作用增强,湖盆发生了变化,水体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湖水不断蒸发、收缩,导致湖盆萎缩加剧,湖水含盐度逐渐升高,此时盐湖初步形成。

天长日久,盐度高的表层水因密度大而下沉至底部,盐度低而密度小的水上升至表层,就形成了上部水体咸而重,下部水体更咸、更重的双层结构。

随着湖水盐度升高,盐类按照溶解度从小到大依次析出,在湖泊底部形成同心圆状的沉积现象,盐湖最终形成。

大大小小的盐壳下边是洁白的盐类沉积,晶间蕴藏着丰富的卤水资源!

而卤水中含有宝贵的钾盐矿藏,这一神奇的宝藏缓解了华夏缺钾肥的局面。

钾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氮磷钾三大元素之一。

钾能让植物的根茎强劲,改善果实的质量。如果缺钾植物,就会得软骨病,甚至死亡。

<div class="contentadv"> 华夏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上钾盐使用的第二大国,耕地大范围缺钾,而华夏的钾肥产量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钾的自给率只有 30%。

为此,国家每年需要的钾肥,高达90%的量必须依靠进口,除了忍气吞声地承受外国垄断者离谱的高价位,还常常被“断顿”。

德国专家宣判了第一道“死刑令”:华夏没有钾盐资源。

为了翻越“缺钾”屏障,华夏人接力奋斗了六七十年,几代科学家前赴后继,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当中就有彭加木。

20世纪80年代末,另一支科研队伍深入罗布泊腹地开展工作。

这支队伍是西域地矿局第一区调大队,主要任务,是填补罗布泊地区的地质区域调查空白。出队前,总工程师胡金庆说罗布泊中部可能有钾盐,工作时注意。

随后的1992年,地质三队与西域盐务局、巴州矿管局、若羌地矿局组成联合考查队伍,第一次在罗中地区钻打了几个钾盐钻探孔,取得含钾固体和液体样,并在《华夏地质报》进行了公开报道。

1995年,王弭丽及遥感专家李庭奇在地矿部的支持下,将罗布泊项目纳入了国家“305”项目,地科院出钱,地质三队出人出设备,共同迈出了罗布泊钾盐专项普查、科研的第一步。

以彪悍执行力出名的德隆,成为第一个罗布泊钾盐的投资商,并组织由国内顶尖的钾盐开发及钾盐综合利用团队进入罗布泊进行工业化开发。

1998年,为了投资开发罗布泊丰富的钾盐,德隆开始研究化肥产业链,并接触国际肥料工业协会获取全球权威的化肥资讯,从战略上确立了开发罗布泊钾盐。

2000年,西域罗布泊钾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7025万元,入股公司有巴州三维矿业(德隆系企业)、西域哈密金矿(代表HM市政府出资)、西域德隆,以及西域自治区勘探局和长沙设计研究院等。

股权穿透,德隆掌握了罗布泊钾盐80%的股份。

2000年开始,创业团队在室内和罗北试验基地对罗布泊卤水进行研究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