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新年新气象

终于过年了,金家无比热闹。

倒不是家里人变多了,人甚至比去年还少,桑姑还在铁山城呢。但拜年的人很多,金乐以前真不知道金家在南门镇竟然有这么多亲戚。

从三十晚上开始,拜年的人就络绎不绝。

有亲戚,有朋友。

能让金乐记住的不多,百人团算一个,他们不是集体来拜年,而是三五成群约好,一起过来。

初一来的是百人团中的胡家、周家和盛家,算是百人团的老派大佬。江大户带着几个做码头贸易的商人初二过来,他们这股贸易集团,算是南门镇新兴的势力。随着铁路、港口相继开通,南门镇的贸易量节节攀升,这里隐隐有压过东门镇成为城外贸易中心的势头。

初三来的是茶馆的林香茗、酒楼的常百味等做街坊生意,跟金家比较熟的群体。之后就是些胡屠户之类有接触,但不多的群体。

这些人来拜年,可不是单纯的拜年,一个个都是来套话的,都有政治目的,这是一群从商人角色向政治角色转换的群体,可惜转换的不彻底,因为他们始终脱离不了商业。

金乐在金家的大客厅会见他们,他们中的很多人的祖辈曾经就在这个客厅,跟金老太爷会面,时光仿佛倒流了一般。

有些人跟金乐讨论银光城的情况,这些是有跟脚,做银光城垄断贸易的,比如垄断城里农场供应的香料和茶叶的常家、林家。有些对铁路、港口感兴趣的,这些不是做贸易生意,就是做出口生意的,运输关乎他们的产品销路。又探听金乐对农场的态度的,这些人主要是胡家代表的丝绸势力。最多的人还是关心新街修建的问题。

金乐也正式表态,他这次要建的不是两条街,而是四条街,这直接就把许恒达这样的地产势力吓个半死。许恒达于是又来拜了第二次年,苦着脸走的。金乐不可能为了老许家不暴雷,就放弃城镇化。

之前两条街他觉得还是保守了,王家都能一口气买下四条街,金乐自然也可以。王家一旦进来,花四百万买的土地不可能撂荒,肯定要建设,将来不管是做什么用,都算是一种投资,肯定又能解决一部分就业,有就业就有对住房的需求。

因为窝棚区实在不是住人的地方,最近已经开始冻死人了,哪怕一天供应两碗热粥,有些老人还是没能挺过寒冬。但比往年少了很多,黄强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年关,而现在还不到百人,除掉那些自然死亡的,恐怕真正死于饥寒的并不多。

如果能解决窝棚区住户的住房问题,死人会更少。所以金乐有个想法,搞廉租房,而且是真正不会租给富人的那种廉租房。刚好他有400万活动资金,投入地产这种稳定的行业,不求高回报,追求稳定,长期收益很合适,还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一举多得。

这些工作全都交给了黄元,这家伙很敬业,年前才回家,初三就回到南门镇,颇有一种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思。

金乐指着自己画的南门镇草图给黄元画圈。

“以后东边不再建新的街道了,这里靠近南河,交通更便利,规划成工业区,通水通电平整土地,先让那些丝绸工厂都先搬过去。大道西边作为居住区,王家买下的土地也放在这里,就挨着第四街,然后我们在王家的地皮南边再起四条街。土地不着急卖,我们这次捂着建租屋。我看许恒达家的租屋就很合适,你跟他谈谈,直接请他家的建筑队承包,多少让他赚点。我可不想看他暴雷,我更期待他将来养个歌舞团。”

黄元一边听着,一边思考着,不时还能提点意见。

“我了解过许恒达家的租屋,建造五六层是最划算的,每平米1金造价,一间60平,一层建造10间屋子,五层50间的单栋造价是300金。超过10层后,造价就翻番了。”

“四百万就能建一万多栋这样的租屋?”

“嗯。得租给50多万人,根本不可能全部租出去。而且四条街也盖不了这么多房子,你至少得建十条街。四条长街的话,大概建个四五千栋楼,够二十万人租房。”

“那绝对够了。二十万人背后是二十万个家庭,消化桑蚕农场的员工绰绰有余。毕竟他们都是第八区的人,很多人住在村子里不一定愿意过来租房住。那我们还能省不少资金,你打算投哪里?”

“港口码头啊。那边最有潜力,地皮我都捂在手里呢,算你投资,保证三年回本。你这笔钱投给我,我就不用借钱了。”

金乐思考了一下,土地是公共资源,因为没人打理就没有价值,自己开发出来后,价值倍增,等于利用公共资源谋私利。现在用公共资金开发,似乎更符合公益。

“可以。这笔钱投入新街置业,股份可以让税务局代持,分红比例也跟他们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