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莫燃的困境

想到这里,莫燃也不再啰嗦,站起身来再次伸出右手。

“合作愉快,欢迎加入‘黄河存储’!”

“谢谢!”

……

口头搞定了郑前的事情,莫燃回到了蓉城。

几天后,郑前也如约来到“黄河存储”报道。

看到郑前出现在眼前,技术团队的负责人王卫比谁都吃惊,怎么也想到莫燃莫总竟然真的把小学弟请来了!

好家伙,这得给多少薪酬啊?!

莫燃当然不会主动对外公布郑前的薪酬,吩咐李智安排好郑前的办公室后,借此机会又和李智一起将“黄河存储”的各部门做了更细致的划分。

在莫燃计划里,“黄河存储”是集设计、制造、封装为一体的大型芯片制造厂商。

而设计领域,又分“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

像CPU、像主控芯片、像莫燃提供的NPU芯片就属于逻辑芯片;

而基于“3D-NAND技术”的闪存颗粒也就是闪存芯片,也叫存储芯片。

“存储芯片”的设计研发此后就由郑前带领团队负责。

“主控芯片”以及NPU芯片,则交给原本“润发电子厂”过来的主控芯片团队负责人——王卫负责。

而剩下的一部分团队人员,则是专门针对光刻机生产、封装工艺等制造环节,由一名叫徐欣的工程师负责。

至此。

“黄河存储”芯片业务,三大部门团队正式划分清楚,每个团队开始单独负责专业的事情。

“黄河存储”总算有点规模了。

不过。

弄完这一切,莫燃并没有轻松多少。

他实际控股三个企业。

其中旺隆电器厂最不起眼,纯利润也不高,但胜在稳定且风险不算高。

尼采品牌则是“现金奶牛”,持续不断的创造利润滋养着其他两个企业。

只有“黄河存储”,纯纯的烧钱大户。

郑前的到来固然给“黄河存储”带来了强劲的研发力量,但从此时起,黄河存储也成为莫燃名下“资产最重”、“投入最多”、“支出最多”、“研发最大”的重资产企业。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烧钱还要继续长期持续下去。

……

好在大投入过后总归看到了一点希望。

8月18日,也就是郑前来到“黄河存储”第二天,经历了几天的流片,“U3主控芯片”和“U1主控芯片”流片成功。

并且流片的结果来看,“黄河存储”制造的48纳米和56纳米主控芯片质量不错,完全达到芯片设计标准性能。

虽然结果在意料之内,毕竟U3主控和U1主控制程不高且是成熟产品,但成功的消息还是飞快蔓延整个“黄河存储”研发中心。

接下来,就是提升良品率,降低芯片成本,然后正式销售。

为什么要提升良品率?

众所周知,不管是逻辑芯片(CPU)还是存储芯片(闪存颗粒)都是在晶圆上通过光刻机等设备,激光刻印出电路图成为一块块芯片而成。

假如一块晶圆上能制作1000颗芯片,而台积电能做到90%的良品率,那么就意味着能得到900颗合格的芯片。

若另一家企业,比如“黄河存储”只有50%良品率,那就只能得到500颗芯片。

这样一来,谁都知道50%良品率的芯片成本将大幅高于90%良品率。

这时,若遇到“台积电”降价打压,50%良品率的“黄河存储”甚至会造成生产一颗芯片还要倒亏钱的局面。

这也就是为什么国产芯片厂商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很难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良品率上不去,利润上不去,稍微遇到同行竞争还要倒亏钱!

谁愿意玩?!

同样,

这也是为什么像“U3、U1”这样的TF内存卡主控芯片,理论上讲技术难度也不大,但所有市场几乎全被美国和台省企业把持。

原因就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台省和北美的芯片企业不仅性能好,良品率上也趋近于95%,国产新兴芯片企业一开始根本没法竞争!

只有源源不断补贴、补贴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