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顶级人才

第140章 顶级人才

“莫总,开机仪式这就开始了哦。”

“好,开始!”

8月11日,上午9点。

作为“黄河存储”背后的老板,莫燃来到耗时四个月改造的光刻机生车间外,透过监控屏幕传达了正式开机的指令。

片刻过后,封闭的光刻机车间里,数十名身着防尘服准备就绪的工程师动起来。

虽然有些形式主义,但不得不说这一刻莫燃还是情不自禁有几分激动。

不过。

激动过后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似得。

其实光刻机听起来很高端复杂,但实际上呢,随着这些年智能化技术飞速进步,AMSL已经逐年将光刻机进行了高度集成化、智能化。

开机启动,完成自检实际和一台复印机开机自检没有本质的区别,都不用人工干预。

而且。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光刻机体积庞大不同,近些年为了满足全球化运输的商业需求,AMSL的光刻机完成了小型化,

整台光刻机设计的如同一个个集装箱大小的机器,眼前这台DUV光刻机同样方方正正,大小和一台小型巴士差不多。

大约过了十来分钟,监控屏幕里终于传来声音。

“自检完成,光刻机一切正常。”

一旁陪同的李智重重地松了口气,光刻机正常那就意味着“黄河存储”的芯片生产业务算是正式启动了。

莫燃同样松了口气,满意的点点头。

正常开机,接下来按照计划便是对尼采自己的“U3高速TF内存卡”的主控芯片进行流片(流片=试生产,确认工艺和芯片性能能否达到标准)。

流片成功后,便会投入正式生产。

到时候,尼采的“惊鸿系列”TF内存卡将会用上尼采自己的生产的主控芯片。

众所周知,影响TF内存卡读写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个:

第一个是闪存颗粒(芯片)的类型,闪存颗粒越好读写速度越快。

而第二个便是“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就相当于“控制中枢”,它的作用便是合理调配数据到每一个“闪存颗粒”里,保证所有“闪存颗粒”能有序、高效完成储存工作。

可以说,主控芯片承担了整个数据中转作用,只有它的处理能力强,处理速度快,闪存颗粒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当然。

虽然主控芯片作用大,但毕竟功能单一,任务简单,像尼采这块“U3主控芯片”的制程也只是48纳米,而给“网易严选”提供的U1主控芯片,制程更是只有56纳米。

不过这倒也刚刚好。

尼采购买的DUV光刻机虽然是32纳米,但考虑到整个“光刻机团队”刚刚组建,经验不足,从48纳米制程入手显然难度要小很多,对培养团队非常合适。

颇为满意的点点头,眼看“开机仪式”也完美成功,莫燃喊上李智回到三楼办公室准备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泡好茶,落座,李智率先开口说道:

“莫总,现在看来一切顺利。”

“U3主控芯片也有完善成熟的设计图纸,想必流片成功也不是问题,接下来主要任务就是提升芯片良品率,降低成本。”

“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到两个月,到时候良品率稳定,产量提升,我们就可以着手将我们的主控芯片对外出售,推向市场。”

“这下,我们真正算的上是一家芯片企业了!”

说完,李智颇有些感慨,谁也没想到成立不到一年的“黄河存储”这么快就要推出自己的国产“TF内存卡”主控芯片了。

莫燃倒是平静许多。

实际上前两个月他就和李智讨论过“U3主控芯片”后续的发展计划。

一台DUV光刻机真正满负荷运转起来产能是非常大的,仅靠尼采“惊鸿系列”和“网易严选”的订单显然根本不够。

光刻机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WPH,即一小时单位产能,表示一小时内能够处理多少片晶圆。

莫燃购买的这台32纳米光刻机属于中高端DUV光刻机,WPH能做到170+,也就是一小时可以处理170片晶圆。

晶圆就类似于以前老式的黑胶唱片碟,圆形的,一般是12英寸,然后光刻机会在整块晶圆上批量刻满一个个设定好的“芯片电路”。

整块晶圆光刻机完毕后,便会将晶圆切割成一个个小小的裸片,这就是最原始的芯片。

等封装完毕,一个个小小的裸片(裸die)就成为了市面上常见的芯片。

像尼采这款“U3主控芯片”,每个晶圆上大概能切割出700颗裸die,算上48纳米工艺大概要经过8-10次光刻,一天能生产接近120万颗裸die,一个月算下来产能轻松突破两三千万颗。

这样的体量,尼采内部根本消化不了。

不过。

外销也有很大的难度。

虽说“尼采U3主控”性能不差,达到一线水准,但目前国内市场最大的份额还是掌握在台省的“慧荣”、“群联”,美国的“闪迪”和南韩的“三星”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