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源源不断的军士进驻应龙盟,一车车的金饼运到魏部,陈曦每天都像打了鸡血般,不停往来于三部,安顿好军士,安排好各项事务。
十五万军队分别驻扎在三部,韩部领军的是一名年轻的将领韩晓,曾参加过三国大战,对陈曦很是敬仰。
魏国领军的是段丰,陈曦高兴的拉着他的手,对他赞誉有加,弄得段丰很是不好意思:
“末将惭愧!
三国大比,一败涂地,哪及得上盟主万一!”
陈曦笑着抚慰他,只是百人殴斗,不是战场争雄,让他不必再介怀。
楚国自然是景胜,他的五百血豹又到了他麾下,让他乐坏了,为了区别,他把这五百人命名为山豹突击队。
陈曦任命老雷为三家公司的总工程师,专门负责施工,得知要修一座大石桥,一条大马路,老雷兴奋异常,没口子的答应。
陈曦与三国将领一起,没日没夜的整军,把各国的五万军士,按现代军制来划分。
起初众人很不适应,陈曦和景胜耐心解释,慢慢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那时天下军制都是五人一伍,十人一十,五十人设一屯长,百人设一将。
这个军制存在很大弊端,士兵还好,军官们又要熟记各伍的伍长,伍长死了又得记新的伍长。
伍中有人牺牲、负伤了,又得将新的军士补入伍中,很是费神。
伍什制与后世的班排制相比,指挥层级太过繁冗,上传下达很是费劲,不过却是当时最合适的军制。
当时各国的常备军不多,战时才会大量征召民众参军打仗,基本集中训练一个月就要上战场,有些只训练五天。
军士之间、指战员之间互不熟悉,归属感不强。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战斗单位人越少越好指挥,五人一个单位,三天时间就能彼此熟识了。
故此战斗单位必须要小,指挥层级必须要多,即使十个八个战斗单位乱了、跑了,局面还在可控的范围内。
现在的情况不同,这十五万军队和陈曦的应龙师全部是常备军,每天在一起劳动、训练,实行班排制没有问题。
一个班十二个人,即使有所减员,也不必补人,班长不在,由副班长顶上,排长不在,由副排长顶上,在战场上不会出现指挥失灵的情况,指挥效率极高。
我华夏军在战争年代,经常出现整支队伍只剩下几个人还在继续战斗的情况,就是因为班排制很是合理,即使最后只剩下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指挥官。
整支队伍名为应龙军,陈曦是总司令,应龙一军是原应龙师,军长张老二。
应龙二军是魏国军队,军长段丰,应龙三军是韩国军队,军长韩晓,四军是楚国部队,军长景胜。
应龙一军下辖三个师,分别为血豹师、尖刀师、血鹰师,师长分别是三炮、李弘光、张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