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那孩子所讲。
在窗子外面,是一阵浓厚的看不清其他东西的迷雾。
作者不太确定这个梦境最终是否会扩大到外部世界。
从中间部分的内容来看。
苏文能明显看出杨志刚在此时的内心纠结。
是暂停研究,把孩子治好,还是继续观察...
这种从未有过发现的个例,实在太过少见。
要不要放任这种状态继续延续下去,显然他选择了后者。
当然也不排除他尝试过对孩子进行治疗,但治疗并不成功。
总之,书籍部分来到了第三段。
这部分内容是最少的。
在这一阶段,杨志刚尝试着在现实世界对于那孩子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改变。
来研究梦境之中的环境是否发生变化。
而结果是...一半一半?
杨志刚发现,有些物品在现实增加或者移除的话,在那边世界会发生对应的变化。
但更多东西则是影响不大。
比如桌椅床铺这些东西全部换掉,那边世界仍然是旧的家具。
但是买到新的玩具放到家里,那边世界有时也会出现对应的玩具。
甚至在玩具中藏匿的纸条,这孩子也能准确的按照研究指示,在那边世界拆开玩偶的线头,发现上面画的图案。
第四阶段
杨志刚让这孩子尝试与更多人接触。
截止到第四阶段为止,那孩子都是独自身处一个世界。
他比较好奇,如果那个世界是由人类共同的潜意识构成,如果这孩子与更多人接触的话...
是否可以在那个世界接触到更多以沉睡的潜意识人格的其他人?
如果在那边世界接触到其他人,并对其他人有所影响的话,现实世界是否会有对应的影响发生!?
到第四阶段的时候,苏文从文字里看到的是疯狂。
“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这是苏文的第一感想。
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之间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促成了他想要加快研究一样。
“那一天,她告诉我,有人在敲门...”
这门书的内容停留在了这句话上。
与其说这是一本研究性质的书籍。
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本带有研究日志的某种第一人称记叙小说。
故事还偏偏断在了中间部分。
之后肯定发生了些什么。
但杨志刚却没有编写进这本书里。
副院长在最后一页也同样用红色圆珠笔写下了评语。